操作技巧
1、操作简单,容易上手;2、效果必胜,一键必赢;3、轻松取胜教程必备 ,快捷又方便
2 、界面简单,没有任何广告弹出,只有一个编辑框 。
3、没有风险,里面的手机黑科技 ,一键就能快速透明。
4、上手简单,内置详细流程视频教学,新手小白可以快速上手。
5 、体积小 ,不占用任何手机内存,运行流畅 。
扑克(英文:Poker),代指两种含义:一是指纸牌(playing cards);二是泛指以用纸牌这种游戏道具来玩的游戏 ,称为扑克游戏,如德州扑克。一副扑克牌共有54张牌,其中52张是正牌 ,另2张是副牌(大王和小王)。 52张正牌又均分为13张一组,并以黑桃、红桃、梅花 、方块四种花色表示各组,每组花色的牌包括从1-10(1通常表示为A)以及J、Q、K标示的13张牌 ,玩法千变万化,多种玩法,如比较典型的玩法斗地主。
专题:2025年金融315投诉曝光台
3月15日晚间,3·15晚会曝光了“大数据获客软件”窃取消费者隐私信息的行业乱象 。
近一年的时间里 ,互联网平台上出现了很多“精准获客 ”的商业广告。这些商家声称他们研发了一款全新的大数据获客软件,可以为商家精准获取目标人群的消费习惯 、手机号码等联系方式,方便商家拨打电话推广自己的业务和产品。
据央视财经报道 ,一家名为云企智能科技的公司负责人展示了他们销售的“云客引流”获客软件,其中消费者常用的短视频、综合信息、导航 、购物等App一应俱全 。
一位姓樊的业务经理表示,这个获客软件能够将商家想要的关键词设为标签 ,设定后,软件就会自动在刚才选择的短视频平台上扫描评论区。一旦发现与设定标签词相关的评论,这款软件就会在短视频平台和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 ,强行抓取这个用户的电话、微信账号等联系方式。
不仅如此,使用这款获客软件,还能监控和偷取自己同行的直播带货数据 。
被曝光的另一家绿信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点点蚁”获客软件 ,也是通过短视频平台,偷偷强行抓取用户个人信息。现场演示可以看到,不到1分钟就轻松抓取了6个客户信息。这6位客户的信息且都独立以txt格式存在手机上,不仅有联系电话 ,还显示有微信号码 。
据报道,云企智能和绿信科技这两家公司销售的获客软件,名字虽然不同 ,但都是使用了爬虫技术,嵌入到各大知名互联网平台上,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任何人只要购买了这种偷数据信息的软件 ,可以随意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偷取数据。
除上述两家公司外,晚会报道还提到了其他几家公司 。名为企腾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销售广告里,宣称自己拥有了20亿条精准人群画像 ,能够按照客户要求精确抓取目标人群的手机号码。他们的获客软件名为“火眼云 ”,目前获得的很多个人数据信息,已经卖给了很多企业。
火眼云软件可以将企业公众号的关注用户或微信群成员的手机号码悄悄偷取出来 ,方便企业客户开展电话营销。不仅如此,只要点击阅读过、转发过企业公众号文章的用户手机号码,他们的获客软件也能悄悄偷取 。
另外一家名为智优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也宣称,他们掌握着大量被精准标注的个人信息资料 ,供客户购买使用。该公司田经理说,只需要在地图上选择要获取什么地方的个人信息数据,系统就会自动列出他们公司掌握的当前地区的个人信息 ,以及所属各行业的具体数量,标签有餐饮、教育 、木材加工、口腔医院等。
例如,“我想看金牛区附近所有商圈信息 ,画一个圈,130万条曾经在这附近预留过信息的人的数据全部都在我面前,就这么离谱 。”田经理表示 ,他们把掌握的这些个人信息隐藏在各行各业的企业信息内,伪装成企业公开信息销售,这样操作就不会有风险。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 ,市场上现在最厉害的“获客”公司,不仅是在互联网上偷数据,还能使用手机的三网通信大数据进行获客。有公司将个人用户分为9种类型,个人标签达到3800项 ,网站2亿多、6万个互联网品牌 、手机品牌更是多到2000种,每日处理数据量达到100亿条 。
启科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该公司一位何经理称,其所销售的手机号码用户画像精准 ,转化率高,所以在获客软件这个行当里,他们公司的个人数据信息销售价格也相对较高。
据何经理所述 ,他们所说的三网大数据就是指三家电信运营商的数据 。他们可以通过三网抓取指定的400呼入电话的用户信息,以及浏览过某些网站或是App的用户个人信息。
一位冉经理透露了他们精准获客的秘密。其所使用的“精准通客户管理平台”,可以看到某电信运营商后台的实时数据 。点击左侧的需求栏会弹出菜单需求列表目录 ,例如地区、性别、年龄 、人生阶段、职业、经济能力等。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739.2万余家软件开发相关企业。从地域分布上看,广东 、江苏、北京三地软件开发相关企业数量最多 ,分别拥有94.5万余家、77.5万余家和60.4万余家。
天眼查天眼风险显示,从事软件开发相关的业务企业中,2.22%的相关企业曾出现法律诉讼,2.06%的相关企业曾出现经营异常 ,0.46%的相关企业曾出现行政处罚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 、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截至发稿 ,上述几家公司均未作出回应。